黄山,奇峰竞秀,云海翻腾,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卷。然而,在这片瑰丽之下,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地质风险,在今年汛前查明了地质灾害隐患点1232处,威胁3475户1.2万人和5.7亿元财产安全。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,我队的地质灾害防治队员们,如同嵌入山峦的“防灾铆钉”,以专业为基,以脚步为尺,以责任为锚,在守护生命安全的防线上默默耕耘。
前沿哨所:驻点联动的“技术脊梁”
“发生险情,时间就是生命,必须第一时间顶上去!”这是驻点技术员们共同的信念。作为连接专业力量与防灾前线的核心纽带,我队在歙县、祁门县、黟县等重点区域常年派驻技术骨干。他们深度融入地方,成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不可或缺的“技术脊梁”。
上半年,黄山市发布黄色及以上预警17次。每一次预警,都是吹响的集结号。驻点队员们闻“汛”而动,累计值班119人次,枕戈待旦。他们与地方自然资源部门紧密协作,只要地方有需求,无论何时何地,队员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。他们参与处置各类地质灾害险情17起,各区县开展应急调查约120次,用专业与速度,为地方政府和群众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祁门县驻点技术员韩慧的经历是众多队员的缩影。“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挑战”,他坦言,“经常早出晚归,白天跑现场核查隐患,晚上熬夜整理数据、撰写报告是常态。”在一次橙色预警期间,他冒雨赶往大坦乡核查隐患点,“暴雨倾盆,山路泥泞不堪,车都开不进去,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前进。”沟通也非易事,“黄山‘十里不同音’,刚开始和村民交流常常听不懂,我们就多学方言,或者请乡镇干部帮忙‘翻译’。”正是这份在陌生环境中的坚持与融入,架起了专业防灾与基层群众之间的信任桥梁。当看到解除风险后村民信赖的眼神,韩慧觉得“所有的辛苦都值了,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”。
深山砺剑:精细调查的“主动出击”
相较于往年被动应对突发灾害,我队将重心前移,开启了从“以点找点”到“以面控点”的战略转型——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。
“以前的调查主要围绕已知的灾害点和隐患点,现在我们更主动,推进到以乡镇为单位,以斜坡单元为主体进行地毯式排查。”项目组成员陈凡介绍,“目前我们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已经完成有区县1:5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调查,这些工作重点主要围绕灾害点和隐患点,现在我们更主动,将持续推动开展乡镇级的精细调查工作,以斜坡单元和承灾体为主体逐一开展调查与评价。”
调查工作本身充满艰辛。“难度确实大,”队员们深有体会,“黄金窗口期集中在汛期,那时天气最热、植被最茂密、蛇虫鼠蚁最活跃。”他们需要攀爬陡坡、穿越密林,在极端环境下仔细核查每一处可疑迹象。同时,市场竞争激烈,技术要求和时效压力并存。但他们深知,只有把风险底数摸得更清,才能把安全防线筑得更牢。同步推进的黄山市“地质灾害隐患点+风险区双控”省级试点工作,以及多个区县的隐患点与风险区更新调查,正是为了将这张“安全底图”描绘得更加实时、动态、立体。
综合屏障:工程治理与应急抢险的“铜墙铁壁”
精细调查描绘风险图,工程治理则直接构筑安全屏障。我队坚持“查、防、治”一体化推进。
在工程治理方面,队伍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执行力。上半年,高效完成了28个排危除险项目和1个工程治理项目。下半年,更重的担子压上肩头:负责23个工程治理项目和11个排危除险项目。新技术的探索,三维建模、倾斜摄影为未来防治工作提质增效储备力量。
应急抢险是守护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。成功处置的险情中,黄山风景区的案例尤为典型:今年3月,一处落石严重威胁游步道安全,步道被迫封闭,大量游客滞留,景区运营受阻。接到险情,队员们火速响应,连夜制定抢修方案。他们冒着风险清理危岩,快速搭建起临时安全通道,高效化解了危机,保障了游客安全和景区正常秩序。据统计,上半年成功的应急抢险工作,有效保护了包括黄山风景区4处(2处旅游公路、2处游步道)、区县3处项目点,总计守护了6户21人的生命安全,以及一条新建道路和一个弃渣场的安全稳定。每一次成功的避险和治理,都是对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理念的生动践行。
层峦叠嶂,是黄山的魅力,也是防灾的考题。我队的队员们,常年驻守山野,与风雨为伴,与风险同行。他们习惯了早出晚归、风雨兼程,习惯了方言的隔阂与沟通的耐心,习惯了在艰苦环境中寻找坚持的意义——这份意义,深藏在每一次精准排查的细节里,体现在每一份科学设计的图纸上,凝结在每一处消除风险的工程中,更闪烁在群众解除忧虑后信赖的目光里。
正如我队工勘公司总经理宋宝业所言:“做好本职工作,解除百姓的风险,保障他们的安全,就感觉很有价值。”这朴素的话语,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。他们不是站在光里的英雄,却是扎根大地的守护者。他们用专业、汗水与坚守,在黄山的奇峰秀水间,筑起了一道无形的、却无比坚固的生命安全防线,让这方水土在安宁中绽放恒久的光彩。(党政办)